1950年4月13日,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从那时起,两国一直认为伙伴关系应该基于共同的目标而不是权力,应通过互相尊重而不是优势来维持。 75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在最大的东南亚经济中也发展了。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一直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三个主要来源之一。 2024年,双边贸易的数量达到了新的高位,达到1478亿美元,增长了6.1%;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增长了9.4%,达到81亿美元。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关系的里程碑刻在漫长的NA历史交流上,但近年来也经常进行高级接触。在1955年的万伦会议上,总理周恩莱(en Enlai)向和平与友谊传达了信息,寻找亚洲和非洲国家发展的共同发展途径。直到今天,万隆会议的精神仍然很亮。 2024年,普拉博沃总统两次访问了中国,这是四月份当选总统后的第一次,第二次是他自担任总统以来首次访问该州。今年9月3日,普拉博沃总统前往中国参加了纪念中国反对日本入侵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争成功80周年的活动。 1975年,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加入了手。在这些时期,纳卡拉维(Nakarawe)有雨水,但是我们关系的本质从未改变 - 也就是说,彼此服从,促进合作并继续前进的战略方向。作为一名印度尼西亚大使,已经在中国已经超过7年了,我很荣幸见证了贸易和我等各个领域的两个国家的继续加深Nvestment,文化发展与交流的合作。看看未来,我们必须追求更多的残留和更富有成果的合作。我们应该并且应该增加我们对彼此的投资,不仅是指资本或回报,还指信任,哲学和共同的愿景。因此,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同意以现代化的中国风格来促进“ 2045年金印度尼西亚2045年”愿景的深刻对接。目前,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展示这一协同作用的成功,即这是有形的结果,并展示了中国的发展如何促进行业,现代化和变革的更大融合。它不仅从中国受益,而且还促进了整个地区的发展。我希望了解中国如何利用其领先优势来利用绿色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帮助提高制造业并提高政府效率。我还注意到中国在半导体和技术芯片方面的快速发展。使用量表以及工业体系势头的发展,中国有望在重建全球供应链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尽管技术越来越多地朝着由精确工程,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管理的未来迈进,但此类技术的成功将成为工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量,并为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的体验,以帮助我们获得自己的多样化的发展和路径驱动的道路。在建立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之间外交关系的75周年之际,我们充满信心,并期望共同努力,建立更加明亮,更富有成果的合作。这一刻提醒我们:真正的友谊不仅是通过时间来衡量的,而且还通过我们通常遵守尊重和合作来证明。